彭水首頁>新聞頻道>鄉(xiāng)鎮(zhèn)>
§當前位置: 彭水首頁>新聞頻道>鄉(xiāng)鎮(zhèn)

諸佛鄉(xiāng)復興村引進合作社盤活撂荒地

種植優(yōu)質水稻 走出新“稻”路
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6-1410:48:16彭水陳乾敏

青山環(huán)繞中,涓涓溪流串起一塊塊水田。

在諸佛鄉(xiāng)復興村4組,小地名柴家溝的地方,灌滿水的農田猶如一面面鏡子鋪在山間,層層疊疊從谷口延展到山腳,蔚為壯觀。

耙田、提田埂、運秧苗、插秧……村民在田間忙碌的身影,讓鄉(xiāng)村美景顯得更加靈動。很難想象,去年還是長滿雜草、無人耕種的撂荒地,如今已經變成了種植優(yōu)質水稻的良田。

村民在扯秧苗,為插秧做準備。     融媒體首席記者   趙勇  攝影

“田整好了,就是安逸,村子又有了活力?!贝迕駨堎F概家就住在田邊。他說,這里從來就被稱為“魚米之鄉(xiāng)”,水稻種植一直是他們祖祖輩輩引以為傲的產業(yè)。

記者了解到,柴家溝三面環(huán)山,水資源豐富,200多畝成片的農田都是“活水田”;海拔600多米,溫度非常適合水稻生長;森林覆蓋率高,土壤結構好,生產出的大米以口感好聞名鄉(xiāng)里。

前幾年,由于傳統(tǒng)耕作耗時費力,種田成本高,造成老百姓不愿意種糧食,加上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,在家的多是中老年人,撂荒地日益嚴重。

張貴概介紹,“附近大多青壯年選擇外出務工,良田一年年被撂荒,門檻前的田都荒了,大塊大塊的,非常可惜?!?/span>

良田沒有種糧食,這也引起了駐村工作隊的注意。

李岸松是復興村駐村第一書記,在進村入戶走訪過程中,看到成片的良田變成了撂荒地,駐村工作隊與村支兩委認真分析緣由,想方設法破解困局。

去年,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通過走訪調研、認真研判,決定采取“合作社+村集體+基地”的模式,引進鞍子鎮(zhèn)苗妹香香合作社入駐復興村,并成立復興村分社,搭乘苗妹香香合作社成熟的運行模式,依托資源優(yōu)勢和平臺優(yōu)勢,把撂荒地盤活,促進糧食生產、產業(yè)發(fā)展。

“村民自己種,勞動力不足。第一年開荒種田,惱火得很?!崩畎端烧f,把合作社引進來發(fā)展集體經濟,才能真正盤活土地資源,帶動老百姓種植積極性。

定了目標,說干就干。年初以來,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認真開展摸底排查,進行了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。

“二月份就跟村民簽好了流轉土地的合同,共流轉了156畝農田?!睆团d村村支部副書記馮洪強算了一筆賬:流轉的土地種植優(yōu)質水稻,優(yōu)質水稻的畝產在550公斤左右,烘干后的稻谷可以賣2塊左右一斤,集體經濟收入有30多萬元。

發(fā)展村集體經濟,村民不僅有分紅,還能在家門口就業(yè)。

“我除了在基地務工,順便還要幫忙盯基地的管理。”張貴概說,今年他已經在基地做了十幾個工天,每天100元,在家門口就能有一份收入。“后期管理、收獲,還需要人工,今年在這里還能掙幾千元錢,挺不錯!”

李岸松告訴記者,成立集體經濟的目的是希望帶動更多農戶參與到種植水稻中來,提高農戶的積極性,增強發(fā)展農業(yè)的信心,促進當地村民增產增收,進一步推動水稻產業(yè)提質增效,走出新“稻”路。


分享

手機閱讀    |    返回首頁